发布时间:2023-09-11 11:01:54阅读数: 次
记者 邱利 陈锋 北京报道
沉寂已久的量化基金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。随着A股市场震荡加剧,成交量持续萎缩,关于“高频量化收割市场”的争议也再度响起。
作为私募界的新星,量化机构一直是“闷声发大财”的典型代表,今年以来,幻方量化、明 投资、九坤投资、灵均投资等量化大厂都靠量化取得正收益。而这次市场震荡加剧之际,量化机构是否该“背锅”?
量化基金被指“助涨杀跌”
近日,在印花税减半征收、证监会宣布收紧IPO节奏、规范减持行为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之后,A股的走势并不符合市场预期,一时间众多投资者把矛头对准了量化机构。
有市场分析称8月28日“高开低走”的主要原因,除了外资砸盘,还有量化资金的逢高出货,造成了踩踏出逃的连锁反应;还有消息称,一些券商暂停了量化T+0算法交易。
面对市场的一片质疑声,多家头部量化大厂相继发声,否认有关“助涨杀跌”的言论。
8月28日,九坤投资创始人王琛在社交平台转发了一篇文章《砸你X的盘,量化才是大A的脊梁》,并配有文字表示,“中国量化已经承受了太多莫须有的恶意,说量化砸盘纯属无知,不是傻就是坏”。
随后,灵均投资董事长蔡枚杰也转发了上述文章,并配有文字表示,“永远满仓的中国量化基金,才是大A的脊梁”。
据悉,九坤投资和灵均投资都是头部量化私募,管理规模均超过600亿元,与幻方量化、明 投资等机构跻身于“量化六巨头”的行列。
年内多家量化机构正收益
值得一提的是,在今年结构性行情中,公募基金接连陷入亏损泥潭,而不少量化机构却赚得“盆满钵满”,幻方量化、明 投资、鸣石投资、九坤投资等量化大厂都靠量化取得正收益。
8月28日,一则量化私募大佬斥资2.85亿元拍下上海豪宅的消息,在投资圈里引起轩然大波。对此,《》记者于8月30日联系了明 投资,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买房事件属于个人投资行为,公司不予置评。
据阿里拍卖平台信息显示,上海市浦东新区银柳路385弄15号一栋住宅以2.8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被成功拍卖。而背后的买家,则是明 投资的创始人、董事长裘慧明。
公开资料显示,明 投资成立于2014年,曾是国内第一家突破千亿规模的量化私募,公司管理规模和长期业绩位居行业前列。
业绩方面,截至8月29日,明 投资今年以来收益为3.63%,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,超额收益为5.86%。公司旗下代表产品明 稳健增长1期,由裘慧明、解环宇共同管理,截至8月18日的最新单位净值为5.77元,年内收益率为2.85%、成立以来收益477.2%。
实际上,在今年结构性行情中,量化策略表现亮眼。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,截至7月底,有业绩记录的26家百亿量化私募,其中有25家收益为正,仅有1家亏损。整体来看,百亿量化私募年内收益为6.95%,明显高于主观私募,宽德私募、佳期投资、衍复投资的收益遥遥领先,年内收益均超10%,而明 投资、九坤投资、灵均投资等量化大厂,年内收益均超5%。
量化对A股影响有多大?
今年以来,在极致分化行情下,量化私募却风生水起,行业整体规模也突破万亿级大关。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7月,百亿级私募有114家,其中百亿级量化私募便占据31个席位。
不过,随着量化基金规模的扩大,以及交易算法愈加复杂,关于量化交易可能存在“助涨杀跌”的观点,也逐渐引起市场的担忧。
一位私募人士在接受《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量化交易是否“助涨杀跌”的问题已经老生常谈了,A股市场萎靡、成交金额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不能单纯归因于量化机构,包括经济基本面、政策变化、市场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市场,而量化机构作为市场参与者之一,只会追随市场趋势,而不会主导趋势。
该私募人士还指出,实际上,量化交易对A股是存在积极影响的,包括增加市场流动性、提高市场效率等。不过,也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,高频交易的快速交易和大量交易量可能增加市场的波动性,导致价格波动更为频繁和剧烈。此外,量化交易依赖于计算机算法和自动化交易系统,如果系统出现故障或者算法出现错误,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,对市场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。
8月29日,量化私募靖奇投资合伙人唐靖人也在公号发文《对不起,是量化的错》,点出了市场对量化的“误解”。该文章表示,量化一直满仓为市场提高流动性和有效性,近三年、五年业绩均不错,并在投研、设备上下重金,量化是坚定的做多者,“一些人一亏钱就怪量化,以为有量化前A股年年是牛市”。